
央视网消息(王静远 隋佳桐):5月31日,独库公路提前恢复通车。独库公路是G217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北起独山子,南至库车,全长561公里,被众多游客誉为“中国最美公路”。每年10月以后,随着降雪增多,独库公路会出现积雪、结冰等现象,导致无法通行,将暂时封闭。
通车这天,在独库公路零公里处——克拉玛依市独山子区独库大本营,聚集了大量远道而来的游客。“已经到这儿一个星期了,一直在这儿等着,就想通车后第一个过去。”一位来自郑州的游客说。
在现场,央视网记者遇到一位61岁的游客,他从北京一路骑到新疆,为了赶上通车这一天,特意调整了骑行计划。还有不少游客已经是第二次甚至多次踏上独库之旅。
独库公路纵贯新疆天山南北,这里地势险峻、景色壮美,沿线地质与生态多元,分布着雪山冰川、森林河流、草原湖泊、荒漠雅丹等景观,自驾其中能够感受“一天游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独特体验。
不过,在地质专家和公路人眼中,这条公路可谓是“中国公路地质灾害博物馆”。
独库公路几乎有一半路段海拔在2000米以上,三分之一的道路与悬崖峭壁相伴,全程要翻越4个终年积雪的冰达坂。冬季,哈希勒根隧道口的雪墙曾高达8米,此处也是人们口中“一日四季”中的“冬季”。
“在公路界来说,独库公路可以说是公路病害的‘博物馆’。所有的公路病害,这条路基本都全了,塌方、碎落、泥石流、风灾、雪灾等。”林东升说。
林东升是奎屯公路事业发展中心独山子养护所毛溜沟养护站站长,独山子公路人担负着G217线K550+868至K671段(独山子至哈希勒根隧道)及S218线K0至K7段,共计127.132公里的公路养护任务,这恰恰也是独库公路最险要的路段。
哈希勒根隧道 央视网记者 王静远 摄
包括林东升在内的独山子公路人,管养的养护路段包含500个弯道、长340米的高山隧道、长314米的防雪走廊,既有“飞线”地段的深涧绝壁,也有地势险要的“老虎口”。
每年3月初,养护工人们就要上山开始清雪工作。直至4月下旬,公路上的积雪才能基本融化完。林东升介绍,5月是工人们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就这一个月,开通前的施工季节非常短”。
今年是林东升养护独库公路的第30年,比起“网红公路”,他更习惯称它为“英雄公路”。
提起独库公路时,大多数人脑海中浮现的是壮丽的自然风光和游客们争相打卡的景象,然而,这条公路最初的设计是西部边陲国防公路。1974年,独库公路正式开始建设,历经十年于1983年建成通车。有了这条公路,南北疆之间路程由原来的1000多公里缩短了近一半。
在修筑公路的近10年时间里,有168名筑路官兵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独库公路博物馆资料显示,“飞线(无法进行现场测设)”地段施工风险极大,筑路官兵通常先打一个洞,铆一根钢钎,吊一根安全绳,将炮手沿悬崖缓缓放下,他们身背风钻,腰缠炸药包,悬在悬崖边,打眼放炮。图纸上的“飞线”就是这样从虚线变成现实中的公路。
在独库公路旁的乔尔玛烈士陵园,168座墓碑排列整齐,默默守护着这条他们用血汗浇筑的“英雄公路”。
“很幸运,可以在‘英雄公路’的起点工作,我们整个独山子人都在为独库公路通车作贡献。”克拉玛依市公安局独山子区分局交警大队大队长刘烨已经在独山子工作生活20多年了,每年独库公路通车前,都是他最忙碌的时候。
刘烨介绍,每年七八月,来到独山子的游客和车辆,甚至超过了本地居民人数和车流量。
如果有人在独库公路通车前来到独山子,就会发现这座因“独库起点”闻名的小城,为这条“中国最美公路”所付出的努力,同样是令人不虚此行的风景。
林东升的一位同事下个月就要退休了,他从独库公路建成时就在这里工作。“像我们工作时间长的这些老职工,都已经把独库公路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
为确保山上养护工人们有充足时间开展养护、抢修工作,独库公路通车期间,每天只有早上7点到晚上9点可以通行。有时候抢修任务太重,通宵仍干不完,相关路段只能暂时封闭。
当看到有网友抱怨独库公路临时封路、堵车严重时,林东升说工人们的心里比游客还着急,“你让他过吧,又担心游客会说,‘这么破的公路,到处都是大裂缝,哪算得上‘最美公路’,听到这话,心里肯定不舒服啊。”
每当提起自己的工作,林东升脸上总有抑制不住的骄傲,“这‘大美独库’你在管护呢,那心里面也美滋滋呢”。
林东升在老虎口附近检查路况 央视网记者 隋佳桐 摄
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交通运输厅数据,独库公路自2024年6月1日开放通车以来,车流量已超过372万辆次,人流量超过705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