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国家一起前行】卢琦:挺进沙海 逼退黄沙 见证沙漠里的“绿色奇迹”

来源:央视网 | 2025年01月10日 23:46
央视网 | 2025年01月10日 23:46
原标题:
正在加载

  央视网消息:2024年11月,国家林草局发布了一份中国治沙成绩单。我国在全球率先实现了土地退化“零增长”。这份成绩单背后是一代代防沙治沙人数十年的接力付出,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防沙治沙道路。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三北工程研究院院长卢琦就是其中之一,今年是他向沙而行的第三十个年头。三十年里,他的目标只有一个——逼退黄沙。 

  2024年12月2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16)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开幕,“中国馆”里,卢琦向全球推广中国荒漠化防治成果和技术,分享中国智慧和经验。

  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 三北工程研究院院长 卢琦:过去四十年我们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就在一周后,2024年12月10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公布了当年“地球卫士奖”得主。中国科学家卢琦因其在科学政策交叉领域助力中国扭转土地退化趋势、减少沙化面积方面的成就,获得“地球卫士奖”。这是中国人第五次获得联合国环保领域最高荣誉。

  记者:院长,我们非常恭喜您获得这个奖。

  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 三北工程研究院院长 卢琦:谢谢,实际上我觉得大家都是为我们国家能获得这个奖来欢呼的,我只是作为其中一员。实际上这是对我们过去70多年,特别是我们“三北”工程启动40多年,更重要的是我们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褒奖。

  荒漠化,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八大沙漠、四大沙地、84%的沙化土地,都分布在三北地区。

  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 三北工程研究院院长 卢琦:我第一次见到沙漠是在宁夏的沙坡头,腾格里沙漠,我的起步就在那儿。 

  1996年,国家第九个五年计划开启,这一年专门给防沙治沙设立了科技攻关项目。刚刚生态专业博士毕业的卢琦,成了技术攻关的一员。

  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 三北工程研究院院长 卢琦:第一个点就给我派到我们青海的贵南县,应该是当时那个课题里最高的一个地方,大概海拔3400米3600米的样子,晚上睡不着,嘴巴都是乌的。 

  卢琦的工作是在野外收集风沙流数据,监测植被、土壤和水文变化,然后同科研人员一起分析防沙治沙对策。这个工作长达近十年,艰苦而枯燥。十年后,等待他的,是一个几代治沙人尚未完成的更为艰巨的任务——库木塔格沙漠科考。这是我国八大沙漠中唯一未经系统、综合科学考察的处女地。

  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 三北工程研究院院长 卢琦:2007年9月10日,我们65人的科考大军集结敦煌,库木塔格沙漠第一次大规模科考宣布开始。 

  4年的努力,科考队员们终于揭开了中国唯一“羽毛状沙丘”上的神秘面纱。还在沙漠南、北建立了标准气象站,得到了气候、地理、水文、堰塞湖等方面珍贵的一手数据,也对治沙有了更多心得。

  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 三北工程研究院院长 卢琦:我们前面两代(治沙人)给我们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帮我们回答了前半段的基础科学问题,包括风沙流、形态,沙漠在哪儿,沙漠长什么样,怎么形成的。我们现在遇到的是中下游的问题,在内蒙古的巴彦淖尔的磴口县单独成立了一个研究所(荒漠化研究所)。

  九曲黄河奔流,在中华大地上勾勒出一个大大的“几”字。内蒙古磴口县,位居“三北”地区八大沙漠和四大沙地中部核心地带、黄河“几字弯”的“顶端”;被誉为“守沙要塞”:西面是“虎视眈眈”的乌兰布和沙漠,东面为“天下黄河,唯富一套” 的河套平原,“要塞”失守则“粮仓”不保,“治黄先治沙,治沙先治水” 。

  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 三北工程研究院院长 卢琦:实际上水患的根本是一个水、沙问题,黄河主要是含沙量太高了,然后把沙子弄完以后,它岸线会垮塌。要找一个平衡点,就是水患的平衡点在什么地方。

  卢琦与团队探索通过保护和修复原生植被,营建防护林等措施,构建了以自然保护地、封沙育草区、防风固沙区、农田防护林网、生态光伏治沙区五部分组成的防护体系。 

  针对难以治理的流动沙丘,他们通过光伏加生态治理,形成阻挡乌兰布和沙漠的第一道防线。在封沙育草区,以保护为主,辅以人工播种耐旱沙生灌木,形成第二道防线。在防风固沙区,选用梭梭、花棒等优良抗旱植物,营造防风固沙林,形成第三道防线。建设农田防护林网,在绿洲内部围绕农田、路网,营造主副林带垂直的窄林带、小网格新型防护林网,遏制水土流失和沙漠对农田侵害,形成第四道防线。四道防线五位一体,从外至内,由表及里,层层防护,形成了配置合理、结构完善,生态经济效益显著的防沙治沙综合体系。 

  内蒙古自治区磴口县防沙治沙局局长 吴彦杰:经过多年的治理,磴口县林草覆盖度从0.04%提高到37%以上,重度沙化土地减少78%,向黄河年输沙量降低94.7%。 

  今天的磴口,已在沙漠腹地种植了9700多万棵沙生树木,将23万亩沙漠改造成优良草场,200多平方公里的沙漠披上绿装,形成了“种养+”一体化循环产业链。

  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 三北工程研究院院长 卢琦:过去只是说由黄变绿,那么下一段需要由绿变美。 

  国家林草局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在全球率先实现了土地退化“零增长”、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双缩减”。53%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6500万亩。卢琦说,中国的治沙史,就是一部科技支撑生态建设的历史。像卢琦一样的一代代治沙人,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防沙治沙道路,让荒漠化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沙漠里的绿色奇迹还在延续……

编辑:苏璇 责任编辑:刘亮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
最新推荐
正在阅读:【我与国家一起前行】卢琦:挺进沙海 逼退黄沙 见证沙漠里的“绿色奇迹”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