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匠心】林鹏:非遗花饽饽的“传承”与“创新”

来源:央视网 | 2023年01月29日 22:50
央视网 | 2023年01月29日 22:50
原标题:
正在加载

央视网消息:青春点亮中国年味儿,匠心酿造中华美食。过大年蒸饽饽是胶东年俗之一,寓意着来年的日子“蒸蒸日上”。花饽饽制作是一项有着300多年历史的传统手工技艺,也是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山东文登,“98后”的林鹏凭借着自己的探索与创新,让花饽饽制作这一传统技艺焕发出新的活力。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花饽饽制作非遗传承人 林鹏:原料非常多,有面粉、花生油、鸡蛋、酵母、绵白糖,如果说我们凭借感觉去和面的话,蒸制出来的花饽饽效果上与口感上都会大打折扣。

林鹏今年24岁,从事花饽饽制作已经有6个年头了,如今他已经是胶东花饽饽制作非遗传承人。林鹏说,花饽饽的品相取决于揉面的速度,过程需要一气呵成,他多年练就的正是速度。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花饽饽制作非遗传承人 林鹏:次数多的话,会导致手非常热,会导致手中的面团会发酵,然后会越揉越不光滑,从而做不出来漂亮的花饽饽,揉面的话又要用力,而且揉得还要快,快速地揉好才可以进行下一步。刚开始学的时候,就从最基础的揉面开始,也是不断向我爸学习揉面的手法。

林鹏的父亲林荣涛一直从事面点行业,制作花饽饽有30多年,是老一辈胶东花饽饽技艺传承人。林鹏年幼时,家里面板上的面剂成了他最好的想象力启蒙,做出来的花饽饽不仅好玩,还香甜可口。耳濡目染下,林鹏与花饽饽结下了不解之缘。初中毕业之后,他选择到文登技师学院学习中西面点知识。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花饽饽制作非遗传承人 林鹏:我把我学习到的知识也运用到了我们的花饽饽制作当中,我也是将一些传统的花饽饽制作工艺进行了改进,也研究出了一些比较西式的卡通的花饽饽。

备料、和面、捏造型、发酵,经过一连串流程后,林鹏蒸制的“开口笑”花饽饽最初总是不如人意。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花饽饽制作非遗传承人 林鹏:比如说“开口笑”,总有不开口的产品出来,也想做一些不开口的产品,反而它又开口了。然后,我就在家中一步步的练习,自己制作,不断地积累,最终掌握了醒发的程度。 

关键的步骤掌握了,林鹏更加“大胆”。最近,他研究制作出了小财神、月老和传统的“花开富贵”寿篮。这些巧思让花饽饽“潮”了起来,也让这一传统手艺进入千家万户。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花饽饽制作非遗传承人 林鹏:这个作品叫《花开富贵,是一个给老人过寿研制出来的产品,也是用了我五天的时间。这个作品有两个难点,一个是它的颜色比较丰富,这款蛋糕上用了七种颜色,其中每个颜色都是单独和面,去醒发蒸制的;还有一个就是造型方面也是下了功夫的,比如说牡丹花,包括上面的人参,还有鱼,都是用了大量制作时间制作出来的,这个作品也是用了我很多心血。

花饽饽在胶东人生活中流传发展了数百年,与其说是一种民俗技艺,更像是一种刻进骨血的文化传承。为了更好地弘扬制作花饽饽这项技艺,林鹏的父亲还成立了“林荣涛花饽饽工作室”,希望让更多人认识花饽饽、喜欢花饽饽、吃上花饽饽,让文登花饽饽制作技艺能够悠久地传承下去。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花饽饽制作非遗传承人 林鹏:文登的文化氛围很浓厚,花饽饽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我将在花饽饽的这条道路上不断创新和发展,并且传承非遗技艺,让文登花饽饽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让更多花饽饽成为“香饽饽”

能吃苦、有创意,24岁的小伙子把花饽饽这一几百年的传统手艺玩出了新花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除了来自历史积淀形成的文化魅力,也需要更多的年轻传承人为它注入新的活力,让它变得更现代化、生活化,在使用中传承和发展,成为更多人喜爱的“香饽饽”。

编辑:郭倩 责任编辑:刘亮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
最新推荐
正在阅读:【青春匠心】林鹏:非遗花饽饽的“传承”与“创新”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