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图片生活军事人物科技文娱经济评论

“有她在,医护人员就安全”

人物频道来源:光明日报 2020年03月24日 16:48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谢元林手捧鲜花,站在湖南最后一名新冠肺炎治愈出院患者身边留影纪念,这一刻定格在3月14日14时30分,长沙市第一医院北院(长沙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

  地处山坳间的北院,是湖南与新冠肺炎疫情战斗的主战场。长沙569名白衣战士集结在此,与时间赛跑,为生命接力,经过54个日与夜,242例确诊患者全部清零,医护人员零感染。

  回顾这场“零感染”背后艰难的长沙“保卫战”,得从长沙市第一医院副院长、长沙市新冠肺炎治疗专家组组长谢元林的故事讲起。

  “保护医护人员,就是保护患者”

  1月16日下午,医生金子琦接到分诊台护士通知,急诊科来了一位发热病人,57岁、女性,低烧、咳嗽,还来自武汉。

  “千万要注意防护!”护士低声叮嘱金子琦,气氛紧张。

  经检查和专家会诊,患者被怀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医院立即决定,第一时间予以单间留观隔离,同时紧急启动应急预案。

  “首例,没有经验,但我们心中有数,这个数是谢副院长给的。”金子琦说,时间往回拨30多个小时,一场争分夺秒的紧急备战在谢元林的带领下全面打响。

  1月14日下午,谢元林组织全院250多名医护人员紧急培训;2小时,指挥北院1号楼3楼全部腾空,用以收治新冠肺炎患者;48小时,医院调用20台救护车,紧急转移60多名北院的住院病人至南院,调整维修两栋病房,准备155个病床;3天内,医院建成“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长沙“小汤山”,准备145张床,购买300个病人的救治设备设施。

  争分夺秒,谢元林一路小跑,辗转专家会诊、集训演练、防护物资准备和病房改造现场,连续多日每天睡眠不足3个小时,步行达3万步。

  奔跑的谢元林,突然慢下来了。她站在改造病房的通道里,立起一道“屏障”,“过不了我这关,坚决不允许开病房,哪怕少个水龙头都不行。医护人员只有过了安全防护关,才有资格上战场保护更多患者”。

  病房改造前,是生活楼。谢元林的“关”是科学精准、严丝合缝。她要求,每个传递窗的开关能灵活使用,病区设置必须有“三区三通道”,患者不能进入内走道,医护人员只能单向进,将感染的风险降到零。

  她告诉大家:“SARS的教训非常惨痛,有医护人员被感染,我们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痛,要对新出现的病毒时刻保持警惕,要把医护人员的安全放在第一位,保护医护人员,就是保护患者。”

  1月21日,经国家卫生健康委确认,湖南首例疑似患者被确诊,接诊的4位医护人员无一人感染。

  此后,确诊患者增加速度很快。1月29日到2月5日达到医院收治高峰,每日平均收治15人,最多的2月2日收治了23人。

  “防护用品一度非常紧张,调配不足时,连防化服都做好了‘上战场’的准备,虽然穿着它笨拙,不透气,不方便操作,但有总比没有好。”谢元林对后方采购的防护用品材质、款式、密封性逐一把关,她让采购人员试穿拍照发到手机上,她说,“这相当于保护医护人员的铠甲,此时不较真,必后患无穷。”

  谢元林还定下了两个“硬性标准”:人员培训不合格不上岗,防护物资不到位不上岗。

  一位体型稍胖的医生,防护服脖颈处拉链拉不上,谢元林十分着急,反复思量,想到“奇招”——用宽透明胶缠住裂口处救了急。

  穿防护服有13道流程,脱则多达23道。谢元林提出点对点、人人过关的实训模式,采用人盯人、老带新、一对一结对的办法,将感染风险严格控制在穿脱的每个细节和环节中。

  直至242例确诊患者全部清零,医院未有一位医护人员被感染。

  “有她在,我们的医护人员就安全!”医院副院长袁鲲感慨。

  “没有铁军,胜不了顽敌”

  武汉封城一周后,长沙收治患者人数进入高峰期。

  个别年轻和没有重症护理经验的护士,一进病房就恶心、呕吐、流泪,心理防线崩溃。谢元林要求,马上撤离病房,隔离休息,坚决反对疲惫作战、带病作战、恐慌作战。

  连续奋战54天的谢元林,脚踝老伤复发,就贴张膏药应急,腰疼得直不起,就绑上腰带继续干。

  医院党委书记漆晓坚多次提出替谢元林站岗,她却坚持不撤退。

  “她爱护医护人员,规定重症病房的医护人员须6班倒,普通病房4班倒,不支持50岁以上的医护人员与病人面对面接触,说只有这样才能打好救治病人的持久战。”医院纪委书记李波说,但她自己却轻伤绝不下火线。

  采访中,这位大家眼中的铁娘子,在谈到冲锋陷阵的医护人员时,眼眶红了:“面对未知的病毒,人人都本能恐惧,但我们是医生,我们不上,谁上?我感动,是因为在这场艰难的战斗中,大家再难,也没一个人迟疑过;再苦,也没一个人退缩过。我相信,没有铁军,胜不了顽敌。”

  “铁军”的建立,并非一帆风顺。2009年,医院成立艾滋病科。病患病情复杂,科室医护人员工作难度大,没来多久,就辞职走人,给工作开展带来了不少阻力。护士长龙利亚因此心力交瘁。

  谢元林提出,提高护士薪酬待遇。她还主动前往龙利亚家中做家访,帮助找原因、想办法。那时,龙利亚身体不好,谢元林一边安排她住院治疗,一边安排同事照顾她儿子生活,并自掏腰包为孩子买学习资料。谢元林前后耐心沟通一年多,龙利亚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病愈后不久便回到岗位。

  还有一位该科医生,因担心人身安全受到威胁向医院请辞。谢元林多次打电话关心近况,并前往其家中促膝长谈:“你是一位好医生,病患需要你。”不久,该医生回到岗位,并发现医院加强了保安等防护措施。9年来,艾滋病科45名护理临聘人员一直坚守在岗位上。

  在这次特殊的战斗中,隔离病区的医护人员无一人抱怨、退缩,还有20多名医护人员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既当医生,就得奉献”

  从隔离病房走出来,年轻护士心生委屈,向谢元林求援。原来,一患者要求她采购纸尿裤,因未买到指定品牌,便说了些难听的话。

  谢元林告诉护士,用纸条写下这几句话:想想你同样患病的同胞,请支持医护人员一同战胜病魔;医护人员的时间很宝贵,需要用全部的精力和时间保护你们宝贵的生命;请互相谅解,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护士把写好字的纸条,用双手举着站在病房窗口,患者见了,再没使过性子。

  “一些医患矛盾,常常是因为忽略了早期用心沟通。医生爱护患者,患者信任医生,这才是健康的医患关系。医患携手,才能打败敌人。”

  谢元林1988年毕业于湖南医科大学(现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刚参加工作不久,遇到一位年迈的母亲跪在面前,求医生救救患病的独子。从那一刻起,谢元林明白:救治一个人,就是挽救一个家庭。如今,她每年还提醒康复的患者按时体检,这家人也常常向谢元林问好。

  一位患者趁谢元林中午休息,将甘蔗削好皮,悄悄放在她办公桌上。“那位患者让我感动。医患关系应该像这甘蔗,是甜甜的,剑拔弩张一定是不对的。”谢元林感叹。

  她认为,传染病并不可怕,只要思想上保持警惕,身体上做好防护。“再说,这个看似危险的工作,总得有人做啊。既当医生,就得奉献。”

  为患者奉献,守卫人民群众健康,是谢元林一家人的奋斗目标。谢元林和丈夫都是医生,经常加班,不得不将女儿从小托付给邻居照看。女儿对此早已习以为常,她没有责怪妈妈,读大学她报考的是药学专业。

  54天没有回家。谢元林说,胜利了,想回去看看家人。

新闻首页
分享到:
扫一扫
央视影音客户端
央视影音客户端
扫一扫
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
扫一扫
央视财经客户端
央视财经客户端
扫一扫
熊猫频道客户端
熊猫频道客户端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