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图片生活军事人物科技文娱经济评论

一位普通车工的逆袭之路

人物频道来源:工人日报 2019年05月18日 15:23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洪家光在工作中。资料照片

  2018年1月8日,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国航发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车工、高级技师洪家光带领团队研发的“航空发动机叶片磨削用滚轮精密制造技术”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航空发动机被誉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叶片是影响发动机安全性能的关键承载部件。这一年,洪家光39岁,是获奖者中最年轻的一位。

  令人肃然起敬的是,刚到不惑之年的洪家光已先后荣获中华技能大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车工冠军、全国最美职工等几十项荣誉称号,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乐于钻研的“有心人”

  技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洪家光最羡慕、最佩服的就是技术好的大工匠。

  入厂后,他发现孟宪新师傅“切削内螺纹”每分钟达1200转,而他加工这个零件时只敢开到300转。于是,他决定拜孟宪新为师,学会这门技术。

  一有时间,洪家光就到孟师傅工作的地方观察师傅如何操作,经常给师傅打水、擦拭机床,等师傅闲下来时就请教如何提高转数而又保证质量的“诀窍”。

  孟师傅很喜欢这个乐于钻研技术的“有心人”,毫无保留把自己多年研究出的技术要领传授给洪家光。

  对车工工种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车床加工时常常是铁屑横飞,而车下来的铁屑是热的,飞到身上就是一个小点儿。另外,车床加工零件时需切削液冷却,切削液也容易溅到身上。可在车间,老师傅张凤义平时干活时都穿着白汗衫,一天下来,白汗衫上一个污点没有。许多师傅的工作服又是油又是点儿的,可张师傅的衣服怎么这么干净呢?洪家光又琢磨着去拜师学艺……

  虚心好学的洪家光先后拜过10位师父,取各位师傅之长,技术进步很快。

  如今,看洪家光干活已成为一种享受:一身整洁的工装,双手将一块金属装夹在车床上,启动车床,打开切削液开关,左手移动大托盘,右手移动中托盘,试切削一刀,火花飞溅。随后,观看切削面的颜色和亮度变化,调整细微偏差后,再次进行加工,迅速移动托盘回到初始位置,用千分尺测量精度,整套动作一气呵成。

  痴迷磨刀技术的“洪疯子”

  俗话说:“人巧不如家什妙。”

  车工的一项关键技术是磨车刀。许多高精度的零部件没有现成的刀具,只要知道哪位师傅磨刀磨得好,洪家光就主动去请教。然后根据师傅们传授的技术自己再练习打磨。

  车工要加工不同材质的零件,车刀材质就得根据零件的材质要求进行变化,还要根据不同零件要求磨成需要的角度。磨刀看似简单,但涉及材料学、机械加工技术等,也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

  因此,洪家光白天工作之余练磨刀,晚上回家看相关专业书籍琢磨技术原理。这些年下来,他磨出的各种刀具有上千把,无论加工什么样的零部件,他都能找到合适的刀具。由他磨出的刀具粗糙度好、精度高,加工出来的零部件光亮平整,而且刀具的使用寿命比一般刀具提高了1倍以上。

  由于对磨刀技术的痴迷,工友们送他外号“洪疯子”。

  不仅是学习研究磨刀技术有股“疯劲儿”,就是学习研究车工加工技术时,洪家光也是到了痴迷的程度。

  实践中,洪家光发现,加工超窄、超深螺纹每次车削线长达33米,刀具很快就会磨损,大大降低了精度。洪家光综合以往的直进法、阶梯法和扩槽法三种进刀方法,反复试验,自创了全新的“左右阶梯进刀法”,降低了磨损,填补了公司该类零件加工技术上的空白。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

  20多年来,洪家光共完成200多项技术革新,解决340多个技术难题。他是国家级“洪家光技能大师工作室”、省级“洪家光劳模创新工作室”领衔人,2015年-2019年4月,工作室便获得实用新型专利32项、发明专利8项,完成技术创新和攻关项目86项、成果转化65项、解决临时技术难题72项。

扫一扫
央视影音客户端
央视影音客户端
扫一扫
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
扫一扫
央视财经客户端
央视财经客户端
扫一扫
熊猫频道客户端
熊猫频道客户端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