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图片生活军事人物科技文娱经济评论

建筑大师贝聿铭去世:电影改变了他,而他改变了这个世界

人物频道来源:北京青年报 2019年05月18日 13:49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卢浮宫广场玻璃金字塔夜景

  卢浮宫广场玻璃金字塔室内

  日本美秀美术馆

  卡塔尔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香港中国银行大厦结构模型

  苏州博物馆

  贝聿铭手绘建筑草图

  2019年4月26日,是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的102岁寿诞,但在20天之后的5月16日,贝聿铭溘然长逝。这位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带走了自己的百年传奇,却给这个世界留下了肯尼迪图书馆、卢浮宫金字塔、香港中银大厦、多哈的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北京香山饭店、日本美秀美术馆、苏州博物馆等众多经典建筑。

  因为电影

  而选择去学了建筑专业

  贝聿铭1917年出生,父母为其取名“聿铭”,意思是“璀璨的雕塑”,不过,贝聿铭谦虚地自称在雕塑方面并无建树,而因为热爱电影,却让他步入了建筑师行业。都说艺术是相通的,电影不仅开启了贝聿铭的建筑师梦想之门,无形中影响了他一生的轨迹,而且,他设计的地标性建筑也常常在电影中出镜,成为了光影之梦的一部分。

  贝聿铭出身苏州望族,其祖上在清朝乾隆年间已是苏州四富之一,父亲是中国银行创始人贝祖诒,贝聿铭生来与建筑有缘,曾在狮子林度过了童年的一段时光,狮子林是苏州四大名园之一,由贝聿铭的叔叔、颜料巨商贝润生出巨资购得,解放后捐献给了国家,如今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岁时,贝聿铭跟随父亲贝祖诒来到上海,那段时日,因为常常到大光明大戏院看电影,贝聿铭留意到附近地块有一幢24层的高楼即将建起,这就是有“远东第一高楼”之称的国际饭店。每天中午放学,贝聿铭就会乘1路电车到“大光明”,碰上新片上映就买票去电影院看电影,没有新片时就坐在梧桐树下,看这个宏伟的高楼如何在空中一点点地成形,他回到家里还像模像样地画了一份24层的建筑图纸。

  1935年夏天,少年贝聿铭高中毕业了,父亲希望他赴英国攻读经济学。但是,在看了一部名为由宾·克罗斯比执导的《大学幽默》的电影后,贝聿铭却改变了心意,电影中描述的美国大学校园建筑和校园风情令他对建筑设计有了浓厚的兴趣,他说:“我沉醉在建设一幢和饭店一般高的大楼的设想中,当时这种想法对于我就像登月旅行对于今天的青年人一样令人激动,我断定,那就是我想做的工作。”

  最终,贝聿铭违背了父亲的心愿,选择了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读建筑设计专业,梁思成、林徽因等人都是从这里毕业的,然而,宾大建筑系忠实服从19世纪的艺术体系,要求学生绘制精巧的设计图,这把贝聿铭吓住了,于是转到麻省理工学院改学工程。在麻省理工学院,贝聿铭被校长威廉·爱默生发现,威廉校长认为贝聿铭的图纸中发现了非凡的技能和想象力,劝贝聿铭改学建筑学,27岁时贝聿铭又去哈佛大学建筑研究所深造。

  1946年从哈佛毕业后,贝聿铭选择了接受纽约地产大亨齐肯多夫的工作,几年后自立门户独立创业。1964年,贝聿铭击败了大名鼎鼎的密斯·凡·德罗和路易斯·康,被肯尼迪总统的遗孀杰奎琳选为肯尼迪图书馆的建筑师,此后两人成为至交,这也让贝聿铭成为最受欢迎的年轻建筑师之一,一位贝氏事务所的设计师回忆:“似乎每星期都有激动人心的事情发生,仿佛整个世界都在向我们开放。”

  贝聿铭的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1978年,几乎是美国最重要的公共文化建筑——国家美术馆东馆建成,贝聿铭以充满激情的几何结构,有力驳斥了现代主义运动已经衰落的论调。

  贝聿铭荣获了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学金奖,1989年日本帝赏奖,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克奖,以及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章等。据粗略统计,贝聿铭设计的大型建筑在百项以上,获奖五十次以上。他在美国设计的近五十项大型建筑中就有二十四项获奖。贝聿铭1979年荣获了美国建筑学会金质奖章,美国建筑学会还把当年定为“贝聿铭年”。

  太强调自己风格的建筑

  是对社会的不负责

  如果想读懂贝聿铭的建筑美学思想,关于他的纪录片也是必看的节目单。《贝聿铭的光影传奇 伊斯兰博物馆》记录了建筑大师贝聿铭在91岁高龄所设计的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的故事。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占地4.5万平方米,简洁的白色石灰石,以几何式的方式叠加成伊斯兰的风格建筑,中央的穹顶连接起不同的空间,古朴且自然。博物馆内收集并保存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伊斯兰艺术品,它们来自三大洲,横跨了7世纪到19世纪的时间长河。

  为了表现伊斯兰建筑的本质,贝聿铭在中东考察了好几个月,并亲自到埃及、突尼斯等地采风。这也可能是他所经历的历程中最艰巨的一次,贝聿铭在片中说:“伊斯兰建筑是从沙漠开始的,因此我不想失去对根源的一种谦卑之情。”

  由于担心这个博物馆会被周围环境所淹没,他请求卡塔尔的王储为其建立一个独立的岛。博物馆内部还有图书馆、餐厅等功能空间。这部纪录片由导演波·兰丁和斯特灵·万·维格隆跟踪拍摄贝聿铭三年,先后带领摄制组前往西班牙、埃及等地,找寻理解贝聿铭建筑风格和内涵的参考资料。伊斯兰艺术博物馆被誉为“东方的卢浮宫”,这座收藏有最精美最壮观的伊斯兰艺术品的博物馆自2008年11月向公众开放以来,在建筑界已经被列为受人膜拜的奇迹,也被认为是贝聿铭最后的“宣言”。

  1990年,贝聿铭从事务所退休,之后,他在世界各地做了许多博物馆设计,比如1997年落成的日本美秀美术馆,2006年完工的伊斯兰艺术博物馆。而贝聿铭在故土苏州这片土地上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更是让更多人走近他的东西方建筑美学。建筑评论家卡特·怀斯曼评价这一阶段的贝聿铭说:“年逾九十的贝聿铭,证明了一个人也许可以实现年轻时的梦想,而仍保有割舍不断的根。”

  在贝聿铭看来,“过于强调自己风格的建筑是一种对社会的不负责”,因此,他说自己没有所谓的“贝氏”风格,设计的作品都是因为设计而设计,要体现出当地风格、历史沿革、建筑目标等,而不是要打上自己的个人标签。

  巴黎卢浮宫金字塔

  最受争议

  贝聿铭的设计也曾有不少争议,巴黎卢浮宫拿破仑广场的透明金字塔无疑是贝聿铭最具争议性的设计。1981年,卢浮宫因为老化陈旧,无法承载日益增加的游客,必须重新进行翻修。法国总统密特朗亲自拍板,不进行竞标,指名让贝聿铭重塑这颗“法兰西之心”。而贝聿铭则用玻璃金字塔作为卢浮宫地下的入口,这种三角形结构坚固稳定,仅用钢缆便能固定,这样便可造出一个大而突出的主入口。

  用玻璃作为主要的材料,不但不会破坏现有卢浮宫建筑群的外观,又能把阳光带进地下。到了夜间,在灯光的映照下又会如同钻石般光彩夺目,金字塔早已经成为卢浮宫的标志性建筑。

  在《达芬奇密码》这部影片中,卢浮宫广场的玻璃金字塔与剧情紧密结合,其奇幻瑰丽的外观,也成为影片隐藏的最后的秘密所在,可谓是影片最重要的“角色”。

  而当初在设计这一独特建筑时,贝聿铭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非议。巴黎人对外国人插手做事本来就存有疑虑,更别提让一位来自纽约的华裔建筑师来修整他们的国家珍宝馆了。一时间,对贝聿铭的各种抗议声充斥了整个法国。每天,巴黎人都佩戴着写有“为什么要造金字塔?”字样的圆形小徽章,以表示他们的不满。他的女儿贝莲甚至看到,街上的女人们朝她父亲脚上吐唾沫。

  但是,对这一切,贝聿铭都只是以微笑对待,或许他心里清楚,眼前的任何争议都没有意义,时间自会证明一切。贝聿铭说:“卢浮宫关乎建筑,但更是对一个文明的表达。我总能从博物馆的建造中学到很多。它们不断地提醒着我,艺术、历史和建筑确实密不可分。”在他看来,“最美的建筑,应该是建筑在时间之上的,时间会给出一切答案。”

  贝聿铭的作品因为富有现代气息,很有镜头感,因此被电影导演们所青睐。美国导演伍迪·艾伦1971年曾自导自演一部颇为荒诞的电影《傻瓜大闹科学城》,主角大闹的那座科学城就是贝聿铭1961年-1967年在科罗拉多州设计的美国大气研究中心。由于研究中心位于未开发的风景区,所以,建筑的尺度感很难把握,贝聿铭从印第安土著的房子中得到灵感,让整个建筑融入自然,又极具现代感。

  贝聿铭的另一部作品——香港最著名的地标中银大厦也早已是电影中的“老面孔”。《老港正传》的结尾,莫文蔚站在中银大厦正门,阳光灿烂,她也积极昂扬,成为新时代香港精神的一个缩影。王家卫的《重庆森林》中,贝聿铭设计的中银大厦衬托着重庆大厦的破旧不堪,让香港这座多元化集散城市的特色跃然而出。

  晚期贝聿铭更着重于自然光的投入,使内庭成为“光庭”,如香山饭店的常春厅、纽约IBM总部、卢浮宫玻璃金字塔等。光与空间的结合,使得空间变化万端,“让光线来作设计”正是贝聿铭的名言。

  受祖父教诲

  他“全力以赴”并贯穿一生

  回首贝聿铭的整个职业生涯,不仅仅在历史与现代之间构建桥梁,也在东西方之间构建桥梁。正如一位建筑界同行所说:“贝聿铭的建筑仿佛变幻莫测的现代世界中一条奇妙的丝绸之路。”

  2010年,他曾在采访中表示最初建卢浮宫金字塔时,法国人并不理解,但他要让历史活起来,同时让它指向未来。而谈及回到中国,贝聿铭说:“比起法国我更了解中国,中国建筑正越来越现代化,我可以为此做出贡献,所以我回来了。我的建筑设计从不刻意地去中国化,但中国文化对我影响至深。我深爱中国优美的诗词、绘画、园林,那是我设计灵感之源泉。”

  对于中国,贝聿铭曾在《筑梦天下》说:“对我来说,中国印记从未完全消失。现在我在美国住了七八十年,仍然觉得自己是中国人。不是很怪吗?我给了自己新的外表,但内心的一切早就存在了。”

  2002年,接手苏州博物馆设计工作时,他已经87岁了。他在四年当中五赴苏州,事必躬亲,从设计直至建筑落成,他甚至参与了每个环节。从每一张设计草图,到院落中每棵树的选栽,他都亲自定夺,甚至池塘中每株荷花的定位,他都要与工人们仔细商讨,认定自己是苏州人的贝聿铭,为苏州博物馆投入了诸多心血,苏州博物馆被他视为“最亲爱的小女儿”。

  幼时贝聿铭对传统中国文化的兴趣源于他的母亲,母亲会吹笛子,会酿酒,会做菜,写一手漂亮的书法,还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他说:“我母亲赋予了我非同寻常的天赋。”

  “全力以赴”是贝聿铭八岁时从祖父那儿得到的教诲,这个座右铭伴随他一生。他的祖父还传授给他另一则孔子的格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贝聿铭支持让艺术走向大众,喜欢设计公众建筑,不喜欢设计写字楼。他的立场和Malraux是一样的,那就是“让人类最杰出的作品给最多的人来欣赏”。“建筑是为人设计的,正是为了这个原因,我偏爱设计公共建筑。公共建筑能有更多的人使用,感受空间,并受之感化。我认为人们在空间中流动所创造的动感能使建筑设计达到最佳效果。建筑的目的是提升生活,而不仅仅是空间中被欣赏的物体而已,如果将建筑简化到如此就太肤浅了。建筑必须融入人类活动,并提升这种活动的品质,这是我对建筑的看法。我期望人们能从这个角度来认识我的作品。”

  贝聿铭有很好的想象力。他“脑中作画”更有效率,因为这样有“删除的自由”。他后期只画“构思草图”。“听音乐或睡觉时是无法带着电脑的”,但这通常是他思考得最多的时候。

  92岁在接受采访时,贝聿铭坦承自己的年龄让他对未来已经没有期待,“我觉得我不应该难过,因为我没办法做得更好了,好在我已经尽力了,已经心满意足。”

  走过了100年时光,经历了东方和西方,贝聿铭最终在作品中形成了完美的平衡,他设计的建筑看似沉默无言,而实际上在诉说着一切。

  文/本报记者 张嘉

扫一扫
央视影音客户端
央视影音客户端
扫一扫
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
扫一扫
央视财经客户端
央视财经客户端
扫一扫
熊猫频道客户端
熊猫频道客户端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