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图片生活军事人物科技文娱经济评论

石光银:为治沙他曾负债累累、四次搬家甚至痛失爱子

人物频道来源:央视网 2019年04月18日 14:09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治沙英雄石光银。 (记者 王甲铸 摄)

治沙英雄石光银。 (记者 王甲铸 摄)

  央视网消息(记者 王甲铸)在陕西,有两张辨识度极高的面孔,一个是已故著名作家陈忠实,另一个就是治沙英雄石光银,他们的脸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布满皱纹,又都透着倔强和不屈。

  石光银的不屈和倔强和沙漠有关。用他自己的话说,他这辈子就是干一件事:治住沙子。为此,他曾变卖家产、负债累累,也曾四次搬家,甚至痛失爱子……几十年来,总有人问起这样做到底值不值得,石光银的回答一直没有改变:治沙这个事不能这样算账,这是根本,是为子孙后代考虑。

  幼年时便暗下治沙决心

  1952年,石光银出生在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的陕西定边县。因为沙尘侵袭,幼年时期的石光银曾随父亲9次搬家,也曾经在一场沙尘暴里被卷出30多里地,3天后才被父亲找回,而和他一起的小伙伴却就此失踪。

  因此,在很小的时候,石光银的心中就暗藏下了治沙的决心。

  20岁时,石光银担任了公社大队队长,开始带领村民在荒沙里种树,让久居“不毛之地”的家乡出现了第一片绿洲,也打破了人们认为沙窝里栽不活树的观念。

  1984年,为改善生态环境,国家允许个人承包治理林场、荒山和沙地。石光银在亲友的极力反对下,辞去当时担任的农场场长职务,成立全国第一个股份制农民治沙公司,与政府签订了3000亩荒沙的承包治理合同,成为全国首位承包沙地治沙的农民。

  多年之后,回忆起自己最初的决定,石光银说:“太穷了,不治沙就什么都干不了,没有退路。”

  榆林市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谢安鸿在谈及包括石光银在内的一批治沙英雄时评价:“为了生计,为了农田能够种出庄稼,为了保护农田,治沙就是为了生存而自发的一种行为。”

  时间回到35年前,石光银不仅缺人力,缺技术,更缺资金,仅买树苗一项,就需要资金10多万元。为此他卖掉了家里的84只羊和1头骡子,还四处借贷,一共凑了12万元投资买树苗,并联合7户村民,与他们一起治沙。经过一年艰辛劳作,加之这一年雨水充沛,治理区苗木成活率达到85%以上。这是石光银正式治沙的第一仗。

石光银在狼窝沙向记者讲述80年代植树治沙的往事。 (记者王甲铸 摄)

石光银在狼窝沙向记者讲述80年代植树治沙的往事。 (记者王甲铸 摄)

  三战狼窝沙不屈不挠

  守其初心,始终不变,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有了第一仗的成功,石光银把目光盯向了地处毛乌素沙漠腹地的长茂滩林场5.8万亩荒沙荒滩。

  长茂滩林场5.8万亩荒沙,有大小沙梁1000多个,其中处在风口上的特大沙梁狼窝沙,地形复杂,80%以上是沙丘,有的大沙梁高达10多米,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石光银为此在乡政府门口贴出“招贤榜”,招来了127户、484人的治沙团队,1986年春天他带领团队,拿着铁锹背着树种带着干粮开进狼窝沙,拉开了大战狼窝沙的序幕。

  第一年,石光银和群众在沙漠中苦干了几十天,没想到当年四五月间,连续刮了十几天的风沙将90%的树苗损毁殆尽;第二年春天,石光银再次挺进狼窝沙,却也再次因为风沙侵袭铩羽而归。

  面对前两次的惨痛教训,石光银开始外出考察学习。1988年春,他开始第三次奋战狼窝沙,采用学来的“障蔽治沙法”治沙:在迎风坡画格子搭设沙障,使沙丘不流动,在沙障间播撒沙蒿,栽沙柳固定流沙,然后栽植杨柳树,通过这个办法,树的成活率当年达到了80%。

  石光银回忆,那三年时间在沙漠里干到哪里,就睡在哪里,住的是柳条和塑料布搭起的帐篷,吃的是被风耗的又干又硬的饼子。为了方便治沙,石光银还把自己的家搬到了距离狼窝沙不远的四大壕村,这是他为了治沙四次搬家中的第三次。

  抚今追昔,今年4月中旬,石光银带着记者回到四大壕村,坐在炕头上感慨万千:“人都说沙漠里还能种出来树呢?我就有这个不服劲,种不出来,死到那个沙窝窝里我也心甘了。”

  走出院子,在大门口,年近七旬的石光银突然停下脚步,张开双臂抱向一株粗壮的杨树,又喊来另一个人手拉手才完成合围,脸上露出自豪又顽皮的笑。这棵树就是当年攻坚狼窝沙时种下的。

如今的狼窝沙已完全被林草所覆盖。(记者王甲铸 摄)

如今的狼窝沙已完全被林草所覆盖。(记者王甲铸 摄)

  治沙,为子孙后代计

  进入上世纪90年代,石光银治沙的脚步越来越快。

  1994年,他承包治理了4.5万亩盐碱滩; 1996年、1998年又分别承包治理了县上盐化厂苫湖地7.5万亩;1997年,承包治理了国营长城林场荒沙4.55万亩;2003年春,按照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的标准,一季造林5万亩……到2004年底,石光银承包的25万亩荒沙、碱滩得到了全部有效治理,并且反复造林面积35万亩,直接资金投入2000多万元。

  进入新世纪之后,鉴于当年栽种的灌木林寿命短、经济价值小、观赏性差,石光银又开始进行低产林改造,目前他栽种的以樟子松为主的优质树种已经达一百多万株。

  石光银的治沙公司还制定了“公司+农户+基地”模式,将治沙与致富相结合,先后创办了养殖、绿色食品、饲料加工、育苗、新品繁育等产业,带领村民发家致富。

  然而,最沉痛的打击也在这个时候到来:2008年3月12日这天,石光银唯一的儿子因为帮助父亲调运树苗发生车祸不幸身亡。石光银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在儿子离世后,一向快人快语的老人在一段时间里变得沉默,不爱说话。

  很多人都问石光银投入那么钱,吃那么苦,到底值不值得,他的回答一直没变过。“人不能算这个账,治沙是根本,生态好了才能种地,才能致富,这个地方沙子治不住就什么都干不了,这是为子孙后代考虑,这个事不能算账。”

  一生都在与沙漠做斗争,石光银的倔强和不屈始终未变,但对沙漠的看法却与30年前不同:“以前都见不得沙子,现在沙子是宝贝了,前提是你要让它听话呢。”采访最后,石光银说。

扫一扫
央视影音客户端
央视影音客户端
扫一扫
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
扫一扫
央视财经客户端
央视财经客户端
扫一扫
熊猫频道客户端
熊猫频道客户端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