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图片生活军事人物科技文娱经济评论

95后“面人郎”:解决手艺人吃饭问题是我的使命

人物频道来源:广州日报 2018年10月08日 09:48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郞佳子彧

  面塑作品“变脸”

  面塑作品“旅行的青蛙”

  身高191厘米、穿着一身篮球服的郞佳子彧青春帅气,很难把他同“非遗”的传统手艺“面塑”联系在一起。实际上,今年23岁的郞佳子彧做面人已有20年,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老师傅”。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面人郎”的第三代传人,郞佳子彧已决心拿起接力棒,把这门家族手艺当成自己的事业。“解决手艺人的吃饭问题,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郞佳子彧认为,要放下“非遗”的架子,让传统手艺接地气,并维持高质量的原创输出,才能吸引年轻人。

  文/图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于梦江

  从传统典籍中找创作题材

  在北京国子监旁边的胡同里,有一个不太起眼的工作室,这是郞佳子彧和小伙伴做的创业项目。记者赶到时,郞佳子彧正专注地画一个新作品的设计图,屋内伴有轻轻的音乐声。

  简洁、现代风格的工作室内,摆放着不少郞佳子彧的面人作品,有美国大片里的复仇者联盟,也有我国传统典籍《山海经》中的人物“火神祝融”、川剧变脸,还有幽默风趣的“葛优躺”。

  谈起作品,郞佳子彧打开了话匣子,介绍刚刚完成的新作火神祝融。这是《山海经》中的角色,原著中描述火神祝融只有寥寥几笔:“南方祝融,人面兽神,乘两龙。”郞佳子彧据此查阅了一些明清画家的作品,加上藏传佛教中唐卡的形象,综合创作了这一面塑作品。

  近20年来,郞佳子彧做的面人有四五千个,“很多作品做完就扔了,现在留下来的有二三百个作品吧。”他轻描淡写地说。

  上色、塑形一气呵成

  面人学名叫面塑,是用面塑形的一种艺术品,因面干硬后比较脆弱,面人作品一般体型较小,制作过程较快。

  做面人首先要准备原料面粉,在面粉中加上盐、蜂蜜等配料,郞佳子彧娓娓道来,加盐让面更加柔韧、筋道,加蜂蜜让面的表面更加润泽。把面和好之后蒸熟,根据作品需要,加入颜料,备好不同颜色的面,以便制作时使用。

  郞佳子彧把做面人比喻成做加法,比方说做一个小人,先做好脸形,到做眼睛时,用黑色的面捏成眼睛形状往脸上粘,做眉毛时,也用黑色的面做成眉形往脸上粘,然后是不同颜色的五官、头发,随后加上身体、四肢。上色、塑形正是面人技艺的难处所在。

  蒸熟的面随着水分蒸发慢慢变硬,因此,面人在制作的过程中几乎不可修改,黄金操作时间大概只有三四个小时,且必须一次完成。“把面变软一些重新来?那不行,再蒸一次,作品就花了。”

  23岁的面人“老师傅”

  北京“面人郎”是郞佳子彧的祖父郎绍安创立的。冰心曾在《面人郎采访记》中描述道:“捏什么像什么……我看得入了迷,一天也舍不得离开。”郞佳子彧的父亲郎志春继承了郎派面塑的技艺。2008年,郎派面塑艺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第三代传人,郞佳子彧三岁时,就对面人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父亲做面人他就在旁边看,后来就跟着做。郞佳子彧常做自己喜欢的卡通形象,小黄人、哆啦A梦、《灌篮高手》人物等等。

  “我父亲说我最大的优点是‘坐得住’。”做面人需要心静,但坐久了难免感觉累和烦躁,因此他总会放上音乐或者打开电视,让自己更加专注。2008年,13岁的郞佳子彧凭面塑作品《寿星》获得同仁堂杯新苗奖,16岁时他被北京民间艺术家协会破格吸收为准会员,18岁时正式成为会员。

  有一次去天津参加协会的活动,他发现,同行鲜有40岁以下的年轻人,大多是六七十岁甚至更年长的老手艺人,郞佳子彧第一次意识到,传统手艺的传承面临很大问题。

  大学时期,郞佳子彧就读国际关系学院的传播学,就是想更好地推广捏面人这项传统技艺。毕业后,他一度十分迷茫,是拿起家族手艺的接力棒还是做其他工作?父亲给了他很大的自由,“你可以做别的,四五十岁再干这行,只要手艺不丢就行。”

  今年9月,郞佳子彧进入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读研。“以往都是靠感觉。既然决定把面人当成今后的事业,还是要提高理论知识的水平。”

  艺术的本质是沟通

  这个不算大的工作室,是郞佳子彧投身面人事业的第一步,会举办一些面人和传统艺术的沙龙体验活动,“就像很多白领愿意去烘焙店做蛋糕一样,也可以来我们这捏一个面人,或者做一个风筝,在工作之余得到放松。”

  对于当前非遗的传承难问题,郞佳子彧认为,一是因为年轻人普遍缺乏审美教育和审美能力,二是因为传统手艺的创作能力不够强,很少能结合当前的时代,做出受到年轻人喜爱的作品。加上如今传统手艺的发展前景不是特别好,双方都没有能力共振。

  郞佳子彧虽已是第三代传承人,但他认为家族传承并不是最健康的方式。“艺术的本质是沟通,不是炫技,面人也不局限郎姓,家族只是手艺的载体。”

  如今,郞佳子彧还通过阅读传统典籍,在传统文化中寻找创作灵感和题材,“我想把传统文化中有意思的东西,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到。”

  对话:

  要把非遗产业做起来

  广州日报:作为“面人郎”的第三代传人,是否有一种使命感?

  郞佳子彧:传统技艺、非遗文化要想发扬和传承,必须把产业做起来,说白了,自己要想办法挣钱才有人来学,光说意义和价值什么的不太现实。解决手艺人的吃饭问题,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怎样把传统文化遗产引渡到现在,用新的表现形式,并源源不断地创新,如果能做到这些,相信大家自然会喜欢。

  广州日报:面塑艺术作品的竞争力在哪里?

  郞佳子彧:我把有些作品发在了微博上,大家关注的时候忘记这是个面塑作品了,因为作品富含的信息太强,引起了共鸣,所以大家忘记这是非遗什么的,这是我希望看到的东西。

  如果创作能力不行,只是因为是非遗,是面做的才特别,从艺术的角度看,很难说是艺术。艺术最重要的是给人审美体验,没给人很深的审美体验和感受算不上艺术作品。面塑要持续有这样的作品,才能跟别的艺术竞争。

扫一扫
央视影音客户端
央视影音客户端
扫一扫
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
扫一扫
央视财经客户端
央视财经客户端
扫一扫
熊猫频道客户端
熊猫频道客户端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