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图片生活军事人物科技文娱经济评论

盛中国:大师已去,妙音犹存

人物频道来源:央视网 2018年09月11日 17:36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1

  一曲《梁祝》成绝响,唯有琴音天下闻。 愿一代音乐大师蓬山此去,一路走好!

  央视网消息:很多中国人的古典乐启蒙,是从盛中国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开始的。9月7日晚,中国著名小提琴家盛中国因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去世,享年77岁。

  “盛中国老师对我国小提琴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音乐家协会小提琴学会副会长、中央音乐学院小提琴教研室主任谢楠说。著名小提琴大师梅纽因来华访问时也曾与盛中国合作演出,并称赞他是“我在中国演奏巴赫双提琴协奏曲的最好的合作者”。他的名字还被澳大利亚ABC广播公司写入了“世界最伟大的艺术家”之列。

2

  盛中国1941年出生于重庆,父亲盛雪是中国著名的小提琴教授,母亲朱冰主攻声乐。出生在音乐世家的盛中国,自小就展现了非凡的才华。

  在还不会说话时,盛中国就会拿起两根筷子学爸爸拉琴的样子。3岁时,母亲朱冰捡了块木板,削了把琴给盛中国玩。这把琴不能发声,可盛中国却在琴上找到了乐趣。

  经过拜师,盛中国跟父亲成了既是父子又是师生的关系。他的父亲盛雪要求孩子们早晨先练琴半小时再去上学,下午放学回家稍微休息后就要继续练到吃饭。饭后完成学校作业后,盛雪会给孩子上课到十点,连周末也会进行教学。听起来跟现在很多家长很像,但盛雪却不是个只会给孩子填鸭式教育的家长,他会利用吃饭的时候给孩子教授生活的知识,比如各种音乐大师的故事,饭后全家人还会一起散步。母亲在家里的角色是给孩子们教授做人的道理,比如慷慨对人,这使得盛中国在成名后的采访中表达出了“为富,要仁”的观点。

  就这样,盛中国在父母的支持,以及自己的天赋之下,实现了5岁学琴,7岁第一次公开演奏,9岁在电台录制了自己的独奏作品,13岁时,盛中国进入了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学习。

  中央芭蕾舞团乐队首席郑凯林回忆说:“第一次见盛中国,是我1956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时候,盛中国比我高两班。同学们聚在一起说,我们去听盛中国拉琴吧,他拉得特棒。于是大家就去找到盛中国。盛中国问:‘你们想听什么曲子?’我们说:‘要听帕格尼尼随想曲’。因为那是最难的。盛中国接着问:‘听哪一首?’我们点哪一首他就给我们拉哪一首。现在回想起来,别说20世纪50年代了,就是放到现在,有几个学生能在初三时具备那样的能力?所以盛学长就是那种出类拔萃的人。”

  1964年回国后,盛中国曾同当时的中央乐团交响乐队(现中国交响乐团)等合作,演奏了中外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1980年,盛中国出访澳大利亚举行独奏音乐会,并与悉尼等多个城市的交响乐团合作,演出了柴可夫斯基作品以及《梁祝》等作品。巡演成功后,澳大利亚广播公司将盛中国的名字列入了“世界最伟大的艺术家”之列。他的演奏曲目范围非常广泛,演奏风格丰富又具有韵味。业内评价,他将音乐和个人的生活融汇,真情随音乐流露,充满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

3

  在一个历史时期内,他迅速填补了国内小提琴独奏音乐会的空白,让国内的听众听到大量中外小提琴经典作品。在艺术上,他的演奏理念和演奏方式至今仍属世界先进,在舞台上的演奏天马行空却又规范严谨。

  他演奏的《梁祝》成为作品诞生以来的又一个权威演绎版本。盛中国说:“演奏《梁祝》,要有西方的那种装饰美、形态美,也要从中国的水墨画中汲取内涵,那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这样才能到达音似神往、入木三分的境界。”尽管演奏过上万次的《梁祝》,但盛中国每次演奏不是机械地重复,而是都会有新的处理。

  这些年,盛中国形容自己也不断在远行。他多次应邀到亚洲、欧洲、大洋洲、南美洲的许多国家以及港澳地区举办音乐会,并多次与国内外交响乐团和世界著名指挥家、音乐家一起同台演出。与此同时,他经常到各地演讲,积极推动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但他知道,他走得越远,心就和祖国越近。“走出去能开阔自己的眼界,能够了解世界、认识世界。”盛中国说,“但我的根是在中国,我要让全世界了解今天的中国,了解今天中国的文化,了解今天中国辉煌的一面。”

  盛中国曾做客国家大剧院“经典艺术讲堂”。在讲堂上,他提到,“演奏技巧是表达音乐的手段,表达音乐才是目的。生命不息,演奏不止,要让每个音符像种子一样,播撒在听众的心田。” 

4

  大师已去,妙音犹存。如今,盛中国先生离开了。但在他的《梁祝》《流浪者之歌》中,我们仍能感受到他的音容笑貌和精神境界,和他一次次在音乐中相会。(文/肖潇)







860010-1102010100
1 1 1